
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,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技术潮流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。此外,我国提出了区域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政策,大力规划和发展新能源产业,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,使新能源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随着新能源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,也出现了一些问题。例如,新能源产业园区的区域分布不均匀;产业发展种类齐全,产业规模参差不齐;新能源专业园区不足,以国家或省级综合园区为主;新材料的研发、制造和开发相对成熟,新能源产业应用相对薄弱。
我国新能源工业发展很快。据调查,在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国的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。我国年新能源利用总量为3亿吨标准煤,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.6%。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显著增加,反映了我国新能源发展加速的趋势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国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也将显著提高。新能源将在调整能源结构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我们将积极发展水电的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,充分发挥水电的角色在提高非化石能源的供应,并遵循平等的强调集中和分散的原则,高度重视电网接入和电力市场消费,和继续推进电网电力的大规模发展的比例将增加电网电力能源供应。按照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的原则,积极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,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光伏电站建设,重点支持和促进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应用。提高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,协调各类生物质能资源,合理选择利用方式,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。
按照2015年非化石能源的目标达到11.4%的能源消耗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,我国将加快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“十二五”规划期间,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产业。
《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“十二五”规划》指出,到2015年,上海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技术、新应用的重要基地,产值达到1200亿元。
如果说“十一五”是新能源发展的初始阶段,那么“十二五”期间新能源将得到大规模应用,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也将得到更多的重视。